枣闻道 | 滕州对“墨子”的坚守与创新
“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?”当这个争议性话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再次引发讨论时,墨子故里山东滕州给出了坚定答案。10月18日,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此开幕,来自全球的学者以“四大全球倡议”为视野,重新解码这位“科圣”的思想遗产。
“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?”当这个争议性话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再次引发讨论时,墨子故里山东滕州给出了坚定答案。10月18日,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此开幕,来自全球的学者以“四大全球倡议”为视野,重新解码这位“科圣”的思想遗产。
2000年前,屈原在《天问》中的诗句反映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深刻探求。自古以来,天文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文化遗迹中,我们便可看到那时人们对天象的细致观察记录。可以毫不谦虚地说,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,我国就是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,记录也
生卒年份存争议:墨子的生卒年史无记载,一般认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,卒于公元前390年,享年约90岁。也有学者认为他活动于公元前479-400年之间。
在中华文明三千年的认知长河中,总有一些传统智慧被贴上“封建迷信”的标签,在质疑声中尘封数千年。它们或是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独特解读,或是藏着超越时代的认知密码,却因表述晦涩、传承断裂沦为误解的牺牲品。而近年来,随着科技发展与学术深挖,一款曾被斥为“糟粕”的古代智
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哲学院教授。兼任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、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墨学、中国逻辑史、批判性思维。著有《墨子》《墨家学派研究》《墨经逻辑研究》《墨经译注》《逻辑哲学新论》《辩证法的逻辑基础》《逻辑与批判性思维》《逻辑的力量
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研究员、哲学院教授。兼任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、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墨学、中国逻辑史、批判性思维。著有《墨子》《墨家学派研究》《墨经逻辑研究》《墨经译注》《逻辑哲学新论》《辩证法的逻辑基础》《逻辑与批判性思维》《逻辑的力量